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《佛论》之四:佛教立兴背景及分流传播

唐都浪子 唐都浪子 2021-10-04


佛论之四:佛教立兴背景及分流传播


1、佛教诞生的背景

古代印度文明的概念,包括中国史籍记载的身毒、新头、信度、天竺等国家和地区,涵盖整个南亚次大陆


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—前5世纪产生,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,距今约2500多年历史,是最早产生的世界性宗教。佛教的产生,正值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。


佛教的诞生,是古印度等级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、等级矛盾、种姓矛盾等各种等级群类之间“同归于尽”前夕的社会状况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;是印度复杂纷繁文化现象相互撞击、相互融合的产物。

另一方面,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,古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形态的过渡,进入列国时代,形成许多的国家。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,战乱加深灾难,促使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。


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,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生存,各阶级的人都惶惶不安。这种情况下,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;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途径。


当时的印度社会,统治阶级就有人看到前途险恶,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,寻求解脱之良方。基于此种社会文化大背景,佛教应运而生。

2、佛教的教义

佛教的教义是四谛,即四条神圣的真理。四谛有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苦谛,是指人生的各种痛苦;比如生老病死等等。集谛,是说人之所以有多种痛苦,其根源是由“欲望”造成。


灭谛,是说既然苦因产生于欲望;那么,灭苦因就要灭欲望;如此才能达到超脱的理想境界,即“涅磐”境界。


道谛,是指达到“涅磐”境界的具体方法;即修道的八种方法,又称八正道:正见,即正确的信仰;正思,即正确的思维;正语,即正确的言论;正业,即正确行动。


正命,即正确的生活;正精进,即正确的努力;正念,即正确的思想;正定,即正确的自我专心。

四谛论教义,还包括十二因缘。这是集、灭二谛的具体说明。其主要内容,是说人生有十二个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环节。


一、无明,即愚昧无知。二、,即善恶行为。三、、即精神活动。四、名色,即精神和肉体的统一。五、六入,即眼耳鼻舌身意。六、,即接触事物。


七、受,即感受苦乐等。八、,即贪欲。九、,即追求造作。十、,即生存的环境。十一、,即再受未来五蕴身。十二、老死,即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。


其中一和二是前世因,三至七是现世果;八至十是现世因,十一和十二是来世果。如此流转不息,构成前世、现世、来世三个世和前世因与现世果、现世因与来世果的二重因果的业报轮回


简明地说:人生之苦,都源于无明而引起的造业果报,进而生死轮回不息;因此只有消灭无明,皈依佛教,才能得到解脱或超脱轮回,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

佛教教义可见其特点:其一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其二、虽然具有婆罗门教轮回说成份,但它不承认神能主宰人的命运;如果人要达到最高境界完全靠自己,而不是靠神。众生平等,是针对梵天所造的四个种姓而提出的响亮口号。


其三、要人们脱离现实,断绝各种欲望,通过苦行僧的生活达到虚无缥缈的涅磐境界。所以,佛教也是一种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麻醉民众的精神鸦片。


但由于众生平等的口号,对下层群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,故而,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。


释伽牟尼逝世后不久,弟子们在摩揭陀国阿舍世王时期,举行佛教第一次大结集,结成佛教经典《三藏》中的经藏律藏,这是原始经典。


公元前386年,为排解教派纷争,在吠舍厘城召开佛教第二次大结集,进一步整理修订佛经。阿育王时期,在首都华氏城举行佛教第三次大结,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即《经律论三藏》奠定基础。此时,佛教不仅是阿育王帝国的国教,而且开始向国外传播,成为世界性宗教。

3、佛教的分流

贵霜帝国时代,佛教分裂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大乘,即宽广的解脱大道;小乘是大乘对早期佛教的贬称,即解脱之道狭小。


小乘、大乘两大派何为正统,或者说那个更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,这是帝国必需考虑的重大事情。


于是,迦腻色迦组织举行佛教的第四次大结集,编撰《经律论三藏》经典,定大乘为正统,并在首都富楼沙构建佛塔和寺院。


从此,大乘佛教居于主要地位。大乘佛教能够成为正统,是它更适合统治阶级需要;具体地说,它与小乘佛教有如下不同之处:

其一、宗教学说体系方面,小乘仍墨守释迦牟尼的遗教,不拜偶像。大乘虽承认早期佛教的经典但接受外道思想,注重宣扬神,把释迦牟尼奉为创世的最高神,并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。


其二、在修道途径和目标方面,小乘主张众生自度,即通过自己修行进入涅磐境界,但不能人人成佛。而大乘则主张兼度,即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,还要助人解脱,即普度众生之说。它还主张只要虔诚信佛,人人都能成佛。


其三、在宗教理论方面,小乘主张“我空法有”,即我是主观,法是客观。而大乘则主张“我法皆空”,即主观、客观的真实性都否定。


此外,小乘佛教的教徒往往乞食于村邑,宴息于林泉。而大乘佛教的教徒有的已是特权阶层,用不着过苦行僧生活。


总之,大乘佛教更唯心,更适合统治阶级需要;所以不仅在古印度占主导地位,而且在亚洲得到广泛的传播。

4、佛教传播途径

佛教的传播基本分为南传北传路线。南传路线,从阿育王开始先传到斯里兰卡,4至5世纪时,由斯里兰卡传到缅甸,11至12世纪传到泰国,以及柬埔寨、老挝,并且都被奉为国教。


北传路线也从阿育王开始,先传到中亚。公元前1世纪前后传入我国新疆。公元前后,佛教由新疆传入我国内地汉族区。


公元4世纪,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,5世纪初由朝鲜传到日本。越南的佛教,大约在公元2世纪由中国内地传入。

阿育王影视形象

北传佛教,一开始是小乘佛教;大乘佛教兴起后,在东亚各国得到广泛传播,并占主要地位。


古印度是佛教故乡,但最后在印度让位于婆罗门教。原因是:12至13世纪时,中亚伊斯兰教诸王侵入印度后,认为佛教对他们的军事贵族政权不利,并从宗教偏见出发对佛教徒及寺院采取镇压政策,从而使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全面溃灭。


至于婆罗门教,这是古印度的顽症;加上它不立偶像,不建神庙,看不见,摸不着;故不好消灭。


当然,佛教在印度也不是完全不存在。印度现有印度教教徒2亿多人,锡克教徒300多万人,耆那教徒100多万人,佛教徒有近100万人,犹太教徒2万多人,基督教徒400多万人(主要是欧洲人)。如今的印度,依然是一个多种姓多教派的国家。

5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

佛教的传播,阿育王功居第一。阿育王是佛教护法名王,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,早年好战杀戮,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;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,又被称为“无忧王”。


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,据说总共兴建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。为消除佛教不同教派争议,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向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。


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,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,此为佛教史第三次大结集。驱除外道,整理经典,并编撰《论事》。


据中国明末小说《西游记》所述,唐初李世民差遣玄奘所求取的就是大乘教经。大约公元7世纪前期,佛教由印度和中国内地先后传入我国西藏地区。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,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,简称藏教

藏传佛教

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,俗称喇嘛教,属大乘佛教。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群众性,传遍整个藏族地区。


蒙古族信仰的佛教,是元朝忽必烈从西藏接受的喇嘛教。公元1260年忽必烈封西藏喇嘛教教主八思巴为国师,定喇嘛教为国教,这是蒙古族接受佛教的开始。但佛教只在西藏具有至高无上地位,在汉族和蒙古族地区则没有达到如此高的地位。


据考,公元4世纪时我国西北部有九成居民信仰佛教。6世纪时我国南部的居民,也开始信奉佛教。公元700年左右的大唐时代,佛教在中国达到兴盛顶峰。以后由于寺院拥有大量财富,众僧尼脱离民族经济,引起官方的妒忌而招致迫害。


大唐晚期的841至855年期间,有4600余所寺院和4万余所祠庙被拆毁,26万僧人被勒令还俗。经过唐代这次打击,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一样,仅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之一。


  唐都浪子:《佛论》系列


  延伸阅读

  佛论之三:佛教发源及创立背景

  佛论之二:种姓制度形成与流变

  佛论之一:古印度文明概况概述





  唐都浪子《道论》连续阅读

  之十、道文化的传承

  之九、道教宗派流变

  之八:道教衰变兴立

  之七:道家的人生观

  之六:道家的人性论

  之五:天人关系之论

  之四:宇宙的本因

  之三:道家的宇宙观

  《道论》:二、源起

  《道论》:一、概述



点击下图了解强档史书


  延伸阅读:专辑

  饥饿年代:农桑旧事风俗集

  诗解大唐:目录汇总及链接

  浪说红楼:目录汇总及链接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